『醫生,我大便檢查有問題,衛生所催我一定要來檢查,我是不是得大腸癌了?』

   自從國民健康局於九十三年起開始全面推動五十至六十九歲民眾每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常有民眾驚慌失措的帶著衛生所的篩檢單來到大腸直腸外科門診。但是這可不是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閒閒沒事』故意騷擾驚嚇國人,這個無法請美美的林志玲姐姐站台的『大便』政策,可關係著威脅國人健康的癌症第二殺手…大腸直腸癌。

    民國95年裡台灣有10248人診斷罹患大腸直腸癌,是台灣最常見的癌症,佔癌症所有病患14%。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無症狀的大腸直腸癌,可以達到超過八成的治癒率。因此美國癌症學會建議一般民眾50歲以後每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每五年接受一次軟式乙狀結腸鏡檢查,每十年接受一次大結腸鏡檢查。

   究竟陽性糞便潛血代表什麼?為何大便有血就要接受大腸鏡檢查呢?

糞便潛血常用兩種檢驗方式,多數醫院採用化學法,但是容易受到食物中的肉類、蔬菜、或藥物影響,造成偽陽性(也就是大便沒有血),而且從口腔到肛門的出血都會呈陽性異常反應。國健局目前推廣的糞便潛血檢查採用免疫法,可檢驗出糞便中的人類紅血球,而上消化道例如胃出血或十二指腸出血受胃液分解後不會造成異常陽性反應,因此對大腸直腸出血的專一性較高。

  造成大腸直腸出血的原因,可能是正常的生理性血液流失、大腸直腸發炎性疾病、大腸憩室、血管異常、痔瘡、肛裂、大腸直腸瘜肉、大腸直腸癌等。根據統計,因陽性糞便潛血而接受大腸鏡檢查,約有一半的人診斷是良性大腸瘜肉,少於10%是大腸直腸癌。切除瘜肉可避免日後繼續發展成大腸直腸癌,而治療早期癌的療效最好,因此國外研究顯示每年接受糞便潛血篩檢可有效降低大腸直腸癌死亡率。

  很多人相信(面相)、(手相)會影響命運,但是(腸相)與健康和壽命更習習相關。一旦出現腹部不適、大便習慣改變、便血的症狀,或是發現糞便篩檢有潛血,最好找大腸直腸外科醫師用大腸鏡看看(腸相)。若是害怕大腸鏡檢查,也可考慮無痛大腸鏡。除了健康的生活習慣,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降低大腸直腸癌風險最好的方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 S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